孙光荣《中藏经》精读四
作者:世中联 时间:2018-07-20 人气:4278次
上下不宁论第九
脾病者,上下不宁,何谓也?脾上有心之母,下有肺之子,心者,血也,属阴,肺者,气也,属阳。脾病,则上母不宁;母不宁,则为阴不足也;阴不足,则发热。又,脾病则下子不宁,子不宁,则为阳不足也,阳不足,则发寒。脾病,则血气俱不宁,血气不宁,则寒热往来,无有休息,故脾如疟也。谓脾者,土也,心者,火也,肺者,金也。火生土,土生金,故曰上有心母,下有肺子,脾居其中,病则如斯耳。他脏上下皆法于此也。
[提要] 上下,乃阴阳之所从。本篇以脾病为例统论一脏受病则上(母脏)下(子脏)气血不和之大要,故题曰上下不宁论。全文分两段:首段以阴阳气血论一脏受病则上下不宁;次以五行生克论一脏受病则上下不宁。
[语译] 脾脏受病,上下各脏都不安和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脾脏之上有心这个母脏,下有肺这个子脏。心,系连血,属阴;肺,系连气,属阳。脾脏受病就使在上的这个母脏不安和,母脏不安和就导致阴血不足。阴血不足就发热。另外,脾脏受病就使在下的子脏不安和,子脏不安和就导致阳气不足。阳气不足就发寒。脾脏受病就使血气都不得安和,血气不安和就寒热往来,没有休止,所以脾脏受病就象得了疟疾一样。按五行来说,脾属土,心属火,肺属金。火生土,土生金,所以说脾上有心母,下有肺之子。脾处在心母、肺子之中,脾脏受病就必然是这样的证候了。其他各脏都有在上的母脏和在下的子脏,都可按照这个脾脏受病的例子而推知一脏受病就上下不宁了。
[按]上下乃阴阳之所从,亦病机变化之位。本论以《内经》五行学说解释病机,以脾脏上有心之母,下有肺之子为例,论证一脏受病则累及他脏,谓一脏不安,则上下不宁,由是则初示五脏相关之总体观。本篇以《内经》五行学说解释五脏相关,用以释明病机,故为全书各脏腑病机论述立纲,实乃《中藏经》论病机四大要则之三。
脉要论第十
脉者,乃气血之先也。气血盛,则脉盛;气血衰,则脉衰;气血热,则脉数;气血寒,则脉迟;气血微,则脉弱;气血平,则脉缓。又,长人脉长,短人脉短,性急则脉急,性缓则脉缓,反此者逆,顺此者从也。又,诸数为热,诸迟为寒,诸紧为痛,诸浮为风,诸滑为虚,诸伏为聚,诸长为实,诸短为虚。又,短涩沉迟伏皆属阴,数滑长浮紧皆属阳。阴得阴者从,阳得阳者顺,违之者逆。阴阳消息,以经而处之,假令数在左手,得之浮者,热入小肠,得之沉者,热入于心,余皆仿此。
[提要] 本论在阐释天地、阴阳、寒热、虚实、上下之宏旨后,总论诊脉之大纲,故题曰脉要论。全文分三段:首以气血、身形、生性论脉之顺逆;次以诸脉所因及阴阳所属论脉之顺逆;然后以数脉为例论诊脉之大要。
[语译] 脉是气血的前导。气血旺盛就脉盛,气血虚衰就脉衰;气血有热就脉数,气血有寒就脉迟;气血微弱就脉弱,气血平和就脉缓。另外,身长的人就脉长,身短的人就脉短;生性急躁的人就脉急,生性和缓的人就脉缓。违背这些规律的脉就是逆脉,符合这些规律的脉就是顺脉。另一方面,凡是数脉由于热,凡是迟脉由于寒,凡是紧脉由于痛,凡是浮脉由于风,凡是能滑脉由于虚,凡是长脉由于实,凡是短脉由于虚。又有,短脉、涩脉沉脉、迟脉、伏脉,都属阴类脉象;数脉、滑脉、长脉、浮脉、紧脉,都属阳类脉象。阴类病证得阴类脉象是顺脉,阳类病证得阳类脉象是顺脉,违背这一规律的就是逆脉。阴阳消长,凭脉来断定它。假令数脉在左手寸口,得数脉兼见浮脉的,是热邪侵入小肠,得数脉兼见沉脉的,是热邪侵入心脏。其余各种脉象的诊法都依此类推。
[按]脉象乃气血盛衰之象,本论以气血之盛、衰、微、平、寒、热以论脉象,并以身形之长短,生性之缓急以论脉之因人而异,此则明示诊脉之大要矣。根据脉象以诊察疾病、决断生死,乃《中藏经》特色之一,故本论为论病机四大要则之四。
五色脉论第十一
面青无右关脉者,脾绝也;面赤无右寸脉者,肺绝也;面白无左关脉者,肝绝也;面黄无左尺脉者,肾绝也;面黑无左寸脉者,心绝也。五绝者死。夫五绝当时即死,非其时则半岁死。然五色虽见,而五脉不见,即非病者矣。
[提要] 本篇论述以五色五脉断定“五绝”而诊断生死之基本办法,故题曰五色脉论。全文分两段:首论五色、五脉互见以断五绝,次论五绝当其时与否及五色、五脉不互见之诊法。
[语译] 面色发青,又无右关脉的,是脾绝;面色发赤,又无右寸脉的,是肺绝;面色发白,又无左关脉的,是肝绝;面色发黄,又无做迟脉的,是肾绝;面色发黑,又无左寸脉的,是心绝。有五绝证候的,主死。五绝脉候适逢该脏所不胜的时令,即时死亡,不逢该脏所不胜的时令,半年以后死亡。然而,虽然五色已显露,而五绝脉候未出现,就不是病候了。
[按]临证当辨之病势者,平、病、绝也。前篇脉之顺逆,即凭脉以断平、病;本篇继而凭脉以断其绝也。合而观之,此两篇则为《中藏经》论脉诊之总纲,乃凭脉以断平、病、绝也。医者临证,固需望闻问切,彼此参伍,而凭脉辨证尤须脉证相符。不然,则当舍证从脉,或舍脉从证,此乃诊机之至要。然而,何以定相符,何以定舍从?本论以五色、五脉、时气三者为凭依以断之。色绝脉绝者死,即面青(当青如草兹)为脾绝之色;无右关脉为脾绝之脉,色脉双绝,则死(余皆仿此)。但若五色虽见,五脉不见,即色青而有右关脉者,则为色绝而脉不绝,即非病者矣。即使色脉,尚需视其适逢该脏气所不胜之时与否。此则以诊脉为主,参以望色、察时气而绝也。盖一脉非主一病,一病非示一脉,如何求其脉证相符或定脉证之从舍,实应据色、脉、时三者相应与否而明辨。中医四诊,源于大量临床实践,为凭依客观感知,结合主观思辨之科学总结。然而,四诊之中,受后世非难者以脉诊为最。今返观仲景《伤寒》、《金匮》及本书,乃至《脉经》,怎可明见:汉魏之际,实为脉学发展之顶峰时期,自此而降,脉诊或淹滞、或散漫、或流于形式矣。本论以色、脉、时括其脉诊之精要,虽言之甚简,然亦发人深省。或曰:《难经》以切脉居四诊之末,而《中藏经》首重脉诊,何也?盖脉诊乃四诊中最难精究者,使其居四诊之末,固有深意存焉;然脉诊之理至精至妙,确为诊断之首要,故《中藏经》明古人之隐衷而揭诊法之真昧,首重脉诊也。
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
病风人,脉肾数浮沉,有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,不然则生。病气人,一身悉肿,四肢不收,喘无时,厥逆不湿,脉候沉小者,死。浮大者,生。病劳人,脱肛,骨肉相失,声散呕血,阳事不禁,梦寐交侵,呼吸不相从,昼凉夜热者,死。吐脓血者,亦死。其脉不数,有根蒂者,及颊不赤者,生。病肠澼者,下脓血,病人脉急,皮热,食不入,腹胀,目瞪者,死。或一身厥冷,脉沉细而不生者,亦死。食如故,脉沉浮有力而不绝者,生。病热人,四肢厥,脉弱,不欲见人,食不入,利下不止者,死。食入,四肢温,脉大,语狂无睡者,生。病寒人,狂言不寐,身冷,脉数,喘息目直者,死。脉有力,而不喘者,生。阳病人,精神颠倒,寐而不惺,言语失次,脉候浮沉有力者,生;无力及食不入,胃下利不定者,死。久病人,脉大,身瘦,食不充肠,言如不病,坐卧困顿者,死。若饮食进退,脉小而有力,言语轻嘶,额无黑气,大便结涩者,生。
大凡阳病阴证,阴病阳证,身瘦,脉大,肥人脉衰,上下交变,阴阳颠倒,冷热相乘,皆属不吉,从者生,逆者死,治疗之法,宜深消息。
[提要] 本论由脉及证,以脉证决内外诸侯之生死,故题曰脉病外内证决论。全文分三段:首论病风、气劳、肠噼、热、寒者之脉证以决生死;次论阳病、久(阴)病脉证以决生死;末论阳病阴证、阴病阳证之顺逆生死。
[语译] 患风病的人,脉来紧、数、浮、沉,又汗出不止,呼吸时伴有粗重声息的,主死;如果不是这样,就主生。患气病的人,全身都肿,四肢松弛,不时喘息,手足厥冷,肌肤不温,脉候沉小的,主死;脉内来浮大的,主生。患劳病的人,脱肛,骨肉好象相互脱落,声音低微嘶哑,呕血,房事不能自禁,或梦或卧,交相出现精液自遗的侵害,呼吸气短不能相随,白昼身凉夜晚发热的,主死;吐脓血的,也主死。患劳病的人,如果脉来不数,脉有胃气的,以及面颊不潮红的,主生。患痢疾病的人,泄下脓血,病人脉急,皮肤发热,不能进食,腹部胀满,双目呆视的,主死;或者全身厥冷,脉沉细而不能应指的,也主死;能进食,四肢温暖,脉大,狂言乱语,不得入睡的,主生。患寒病的人,言语狂乱,身冷,脉数,喘息,双目直视的,主死;脉数有力而又不喘的,主生。患阳病的人,精神错乱,睡而不醒,语无伦次,脉候浮沉有力的,主生;脉来无力以及进食就吐,下利不止的,主死。患阴病的人,脉大,身体消瘦,能食而善饥,言语象没有疾病,坐着卧着都感到困倦疲乏的,主死;假若饮食有增减,脉小而有力,言语稍稍嘶哑,额部没有黑气,大便硬结干涩的,主生。
大凡阳病出现阴证,阴病出现阳证,身体瘦弱的人脉大,身形肥胖的人却脉衰,上部下部的证候交替变化,昼夜颠倒,冷热交加,这都属不吉祥的征兆。脉证相合的,主生,脉证相反的,主死。治疗的方法,应该仔细推敲。
[按]本篇为《中藏经》自脉及证之过度篇,自此篇以下,即论诸证矣。脉证合参,生死可判;脉证分视,吉凶难明。故本篇概述外感内伤诸证合参决其生死。然一病有多证多脉,一证亦有多症多脉,如何方可撮其要领?论中归结为阴阳病证与形脉之顺逆,凡阳病阴证,阴病阳证,上下交变,阴阳颠倒,冷热相乘,皆可谓阴阳病证不相符,是谓逆;凡身瘦脉大,肥人脉衰,可谓形脉不相符,亦为逆。反此者,则为顺。本篇所列病风人,病气人,病劳人,病肠噼者,病
热人,病寒人之风、气、劳、肠噼、热、寒均为古病名,出自《素问.至真要大论》等篇,但所述脉证似有不全,且其次第欠明,故可仅视为举例,或疑有脱漏及错简,姑记以备考。
生死要论第十三
凡不病而五行绝者,死;不病而性变者,死;不病而暴语妄者,死;不病而暴不语者,死;不病而暴喘促者,死;不病而暴强厥[一作中]者,死;不病而暴目盲者,死;不病而暴耳聋者,死;不病而暴痿缓者,死;不病而暴肿满者,死;不病而暴大小便结者,死;不病而暴无脉者,死;不病而暴昏冒如醉者,死。此皆内气先尽[一作绝]故也。逆者即死,顺者二年无有生者也。
[提要] 本篇论突变脉候以预断生死之要诀,故题曰生死要论。全文分两段:首列无病者之突变脉证十二以断其死侯,即从色、性、声、气、体、目、耳、形、肤、大小便、脉、神十二变以决之。次则究明上述诸变之因,结论为内气先尽,所谓十二变乃脏腑之气已先绝而形诸外者也,故可据之以决生死矣。
[语译] 大凡平时没有病态但五脏死色显极的,主死;平时没有病态但性情脾气大变的,主死;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沉默不语的,主死;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喘促的,主死;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耳聋的,主死;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四肢痿弱弛缓的,主死;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周身肿胀的,主死;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大小便闭结的,主死;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无脉应指的,主死;平时没有病态但突然昏昏沉沉象酒醉那样的,主死。这些都是由于脏腑之气已先竭尽而病态突然显露在外的缘故。脉证相反的,当时死亡,脉证相合的也只能延续两年,没有能生存的了。
[按]通观全书,《中藏经》实以决生死顺逆为第一要旨,由此权衡当治不当治,可治不可治,因而平与病、常与变、生与死当明辨之,故以本篇所论平人暴病列为论证之先。有诸内必形诸外,内气先尽则平人必暴病。暴病当绝与否,则决定于内气先尽与否,本论所列十二变,除五行绝、性变为纲领外,其余十变为五藏气绝之见证。性变之说罕见;列为不病暴绝之首证则更属罕见。究其源,则始于《灵枢·本神》:“怵惕思虑者则伤神,神伤则恐惧流淫不止,因悲哀动中,竭绝而失生。喜乐者,神惮散而不藏。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。盛怒者,迷惑而不治。恐惧者,神荡惮而不收。”故性变者,乃神已伤也。由是,凡素喜者不喜,素嗜者不嗜,素恶者不恶,素惧者不惧,素忧者不忧,素乐者不乐行等等,皆性变之谓也。
Copyright 2017 世中联(北京)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:京ICP备18021131号